这本书作者是威廉· 萨默赛特·毛姆,英国现代小说家、剧作家,患有口吃(结巴),本书是一篇长篇小说,成书于1919年。毛姆父母在他10岁之前就去世了,他被一个情感冷漠的叔叔领养。他不想像家里的其他人一样成为一名律师,所以他接受了培训,取得了医生的资格,后放弃了医学,转而全职写作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他曾在红十字会和救护队服役,1916年被招募加入英国秘密情报局,曾在瑞士和俄罗斯为其服务,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。战争期间和战后,他游历了印度和东南亚,毛姆从小到大的经历在他的小说(《人性的枷锁》《月亮与六便士》《巴黎的异乡人》等)中都有映射。
“我不想谋生。我想生活。”
“为了使灵魂安宁,一个人每天至少该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情。”
“常言说,痛苦使人高贵,这不对;让人行动高尚的,有时是自满得意;而痛苦,往往使人变得心胸狭窄,充满仇恨。”
“卑鄙与高尚,邪恶与善良,仇恨与热爱,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。”
故事发生在英国,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证券交易经纪人,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,有美满幸福的家庭,妻子持家有方,有俩个可爱的孩子,是许多人羡慕的生活。
但是,在他们婚姻的第17个年头的时候,他留下了一封信就人间蒸发了。信的内容很短,不到十行,意思是他再也不会回来了。所有人都认为他出轨与情人私奔了,几经周转,妻子在法国巴黎找到了他,结果令人很惊讶。主人公寄宿在一个破烂的酒店,没有收入,天天像个乞丐一样到处游荡,而离家出走的原因更是离奇的让人难以理解,仅仅是“我必须要画画”。但是他根本不懂艺术,作品也根本卖不出去,就靠打短工维持生活,什么来钱快就干什么,但是他把所有收入都用来买画画的材料。
在巴黎游荡的这些年,主人公穷困潦倒,重疾缠身,靠一些不入流的画家朋友接济照顾才活了下来,但却从来不说谢谢,病好了就把所有人赶走,把自己关起来画画,最后还跟画家朋友的妻子勾搭在一起了。
爱真的是一种矛盾的存在,它有时能够激发人的艺术感性、创作本能,有时又是欲望的牢笼,是“迈娜得斯”的化身,爱让一个人比原来的自己更丰富,同时又更贫乏,爱囚禁着主人公的精神世界。主人公很快就厌倦了朋友的妻子,因为他认为这个女人干扰了他的艺术创作,是他理想路上的绊脚石,最终他抛弃了朋友的妻子,导致朋友的妻子抑郁崩溃,服毒自杀。
人,越孤单就越靠近天堂。尼采曾经说过“更高级的哲人总是独处着,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,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”。在这之后,主人公离开了文明世界,去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屿,叫塔西提岛,意思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。在这里,有个土著女孩被他吸引,为他献身,她从不打扰他,同时又能满足他的生体欲望,他们靠女孩的祖产生活,还养育了两个孩子。他们生活在岛内一个很偏僻的角落,安静的深山木屋、宜人的自然风光、加上女孩的悉心照顾,他终于可以安心创作,可他却在这个时候得了麻风病,逐渐双目失明,最后全身溃烂而死。弥留之际,将自己锁在木屋进行创作,最终他在木屋地板、墙壁、屋顶完成了一副惊世巨作——伊甸园,这个作品气势恢宏,惊世骇俗,连对艺术毫无兴趣的医生都被深深震撼。
“他不知道自己走到什么地方来了,仿佛是,他突然走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;朦朦胧胧之中,他好像觉得自己正置身于一个原始大森林中,大树下徜徉着一些赤身裸体的人。过了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,他所看到的是四壁上的巨大壁画。”这是书中唯一正面描述主人公作品的表达。
当你完成了最伟大的作品,它便要离你而去,因为艺术的最高诉求并非任何实体,而是那遥不可及的精神涅槃。付之一炬正是涅槃的象征。土著女孩按照他的遗嘱,将这副巨作连着麻风病毒一起烧掉了。他死后,名声大噪,认识他的人都非常后悔当初没有买他几幅画收藏。
书看完了,书中并没有出现月亮、六便士这样的字眼。但是我认为月亮和六便士是两种生活方式,是两种不同的信仰,是两个天壤之别的奋斗目标,是理想和现实的一次激烈碰撞,是人生中的两个岔路口。一个是别人看来好不可能的结果,人到中年,一点基础都没有怎么可能成就一番艺术呢;一种是安稳的朝九晚五,家庭美满。正常人都会选择后者,因为看着很容易,安逸稳妥,但是思想崇高的人总是不识人间烟火,满地都是六便士,主人公却抬头看到了月亮。没有哪种生活方式和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,我们不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,也不要被别人的评价所干扰,我觉得人这一生能做到随缘、惜缘、不攀缘,已经很不错了。杭州灵隐寺里有一句话说的很好:“人生哪能都如意,万事只求半称心。”
这本书中的故事有一些悲伤的元素,但是往往悲伤情绪更能唤醒人们对生活、对人生的思考。你觉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