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北方大地还是睡意朦胧的时候,南方早已经艳阳高照,春风拂面,桃树梨园百花争艳了。俗话说的好啊,“春困秋乏夏打盹,冬眠不觉醒”,每年一到春天,人也变的慵懒了起来,周末除了陪小孩上上培训班的时候精神抖擞,其他时间就像无头苍蝇,也确实不知道自己该要干啥。
有一天工作之余,看到微信突然多了个闲聊的群,群主很懒,什么也没留下,随意起了个很接地气的名字,叫“溜娃群”。进去一看,都是平时玩的较好的同事,大家约定周日带着小孩一起去斗南湿地放风筝,我觉得这个活动挺不错,带着小孩出去走走玩玩,踏踏青,顺便也给自己放松下,转移一下注意力,有利于身心健康。
周日一大早,小孩就急不可待要去湿地公园放风筝了,我收拾了充足的补给,带着小孩就出发了。到了斗南湿地公园,哟呵,人还真不少,大人小孩一堆一堆的,来晚了还真找不到好营地。几个小娃娃可兴奋了,一会儿忙着研究怎么搭帐篷,一会儿忙着如何铺野餐垫,还有嚷嚷着说要为家长们准备午餐的呢,平时要是有这个精神,天天都是“父慈子孝”了,绝不会有做作业时“鸡飞狗跳”的场景了。
没有风筝的童年是灰色的童年。今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放风筝了,大人们闲聊,小娃娃可惦记着呢,还好今天天气很给力,中午刚过就起风了。放风筝其实是个技术活,首先要有风,其次风筝的结构要合理,风筝下层的空气受风筝面的阻塞,空气的流速减低,气压升高;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,流速增强,致使气压减低,这种气压之差产生扬力,风筝才能够上升,最后才是控制风筝的线,在一收一放的瞬间配合扬力,掌控全局,同时借助风筝的尾翼,稳步飞升。
在给娃娃们普及了风筝的知识后,各个都像是刚逃出牢笼的神兽,迫不及待的要飞上天了,但是任凭他们怎么努力、怎么奔跑,风筝都飞不起来,对于这个年纪的小孩,也许放风筝真的很难。于是我决定找回属于我童年的彩色的那个部分,我抓着风筝,在草地上与风对抗,我一直跑,一直跑,我把风筝丢出去,重复放线收线,你越收紧它,它就想飞的更高,你就更想收紧它,这种紧张刺激的感觉就会越强烈,可以明显感受到风筝想要脱离绳索的强烈意愿。我站在旁边看着小孩们拉着风筝跳上跳下,他们的笑容在阳光下天真灿烂,那是他们真的在笑,透过脸上的汗水,我看到了七彩之光,我的童年又是彩色的了。
湿地公园的风筝实在太多了,头顶都是五颜六色、奇形怪状的风筝,线绳彼此纠缠,龙争虎斗,突然,手中的拉力魔法般地消失了,一切都空荡荡的,顿时一阵失落感直击心脏。风筝自由了,我跌进了牢笼。孩子们对着天空,大声喊,“蜘蛛侠,加油!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!”。
在回去的路上,孩子睡着了,睡的很香。我想了很多,这是我第一次带小孩出来玩,也许他期待这一天早已很久,因为他总是抱怨我为什么不带他一起玩,为此我常常会自责,也许是因为我真的不擅长处理亲子关系。或许我需要稍微做出改变,放开孩子,让他做一次风筝;打开牢笼,换自己一片广袤空间。